30年前,大多数企业的雇员由“白领”和“蓝领”两部分组成。进入80年代后,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出现“金领”阶层,而且是后来居上,并日益受到各方重视。经济参考报载文分析了“白领”、“蓝领”、“金领”在社会生产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未来社会对三者的需求。
“白领”一般泛指管理和科技人员。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在其专著《国家的作用》一书中,将当今的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个人服务业劳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劳动力。显然,其中第三类“解决问题的劳动力”即泛指“白领”。包括研究人员、策划人员、软件设计师、生物学家、投资银行家、法学家、审计师、各类专业顾问、企业各级主管、产品策划师、政府公务员、导演及文艺演出组织者等等。近几年,发达国家对“白领”中的“知识主管”尤为青睐,认为此类白领的素质可决定一家企业的兴衰,所以一些大企业不吝以年薪10万、20万美元物色一名高级知识总管。他们的用意十分明确,希望通过知识总管、主管的策划和组织,将企业引入知识经济、知识经营的轨道。对于未来企业白领人员的要求,美国《未来学家》专栏作者罗杰·赫尔曼归纳为以下七条:1.技术专长能力,尤其是指在21世纪大有发展前途的领域的专长,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2.创新与想象能力,要求白领能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经营和技术创新;3.数字与计算能力,即白领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在数字化轨道中运行,对数据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4.组织能力,尤其指在结构重组方面的组织才能;5.说服能力,这是企业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实施合纵连横策略争取到更多合作者的基本功;6.交流能力,指白领必须做到表达清晰,逻辑性强,使对方深刻领会;7.学习能力。
“蓝领”通常指现场操作工人。美国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哈拉尔1997年10月在其专著《知识型企业在崛起》中指出,随着工业生产和服务领域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蓝领员工的需求量将逐年下降,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呈现这种趋势。哈拉尔根据对12个工业化国家和六个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认
为在未来15-20年内,蓝领工人人数将会从占劳动力总数的52.5%降至10%以下。据对美国制造业350家公司的调查,过去八年,有近85%的蓝领更换了工作岗位,其中有1/3的蓝领离开了原受雇公司。
“金领”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企业发展走向信息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美国匹兹堡行政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罗伯特博士的论述,“金领”可视为由知识经济孕育出来的新一代劳动大军,他们的出现需要管理部门用新的方式来对待,这些人凭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专门技能和智力被公司所认同。一般来说,“金领”具有如下特点:把自己的才能和智力作为他们最宝贵的财产;他们的工作常具有不重复性和比较复杂的特点,并且其成果较难评价;基础知识扎实,善于发现问题,注重“自我管理”。
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最显著的特征是“简单劳动成分”减少,“技术创新成分”增加,尤其在半导体、电脑、通信、自动控制、生物工程、航天以及软件生产等领域,“技术创新成分”几乎左右着企业经营的成败。欧盟劳工同盟1997年对其七个成员国制造业的调查发现,“白领”、“蓝领”的失业率达4.85%-9.5%,而“金领”的失业率仅为0.55%-0.85%。